发布时间:2023-02-06 12:50:02源自:https://www.it-th.com作者 :it谈话网阅读(286)
前几天我跟一位券商分析师朋友喝咖啡,他突然问我:“喂,你觉得B站、泡泡玛特和元宇宙,有什么共同点?”
我猝不及防,一时被问愣了。反复思考之后,感觉除了“估值很高、深受资本市场追捧”之外,以上三者没有太多的共同点。好吧,我承认自己远离投资机构圈子有一段时间了,是不是它们最近又搞出了什么新概念?
分析师朋友哈哈大笑:“B站、泡泡玛特、元宇宙,都是很典型的向中年投资人贩卖焦虑的公司。最不希望被时代潮流扔到后面。你越是跟他说‘年轻人喜欢这个’,他就越会在恐惧趋势之下,用钱投票、大举买入,把相关公司的估值炒到天上去。”
我仔细一想,还真有道理!遥想两年前,我还在当分析师的时候,去大型公募基金路演,最沉迷于“云游戏”“MCN”等热门概念的,恰恰就是中年基金经理忽悠他们简直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只需要反复强调“这是未来的新趋势,你不懂的”即可。
相比之下,年轻一点的研究员、研究助理,反而很不好忽悠,因为他们懂的太多,而且自己就是年轻人,很容易把你怼回去。所以资深的券商分析师都养成了习惯:直接找投资总监,就是那种喝茅台、抽电子烟、开特斯拉,但是不玩游戏、不看短视频、对元宇宙闻所未闻的,一忽悠一个准。
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投资圈的权力主要是掌握在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男人手里的。这个“中年人”,可不是现在90后自嘲的“25岁以上”,而是40岁甚至50岁以上。正规投资机构都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晋升次序,研究生毕业加入一般就25岁了,当上基金经理的一般三十多岁,资深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往往就45岁往上了。其实,不仅二级市场如此,一级市场也如此不仅中国如此,欧美也是如此,毕竟这个世界归根结底是由中老年男性统治的。
中年投资人有权力、有财富、有社会地位,但最缺少时间。他们同时受着工作和家庭两方面的重压,精神脆弱,心乱如麻。他们如果玩游戏,最多也就玩玩《王者荣耀》这种全民级游戏如果看视频,一般也就看看眼下最火的综艺和大剧。他们显然是敬业的,是爱学习的——可是除了读财报、做调研、听路演,还哪里有时间精力去向现实学习呢?
像这样掌握着资源、却没有时间学习新鲜事物的中年投资人,最害怕的就是:这种焦虑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被烙在了骨头里面。过去十多年,他们看过太多“因为不懂年轻人而被淘汰”的例子了:
腾讯的市值超过了三大电信运营商之和,当年那个卖QQ秀的公司成为了全世界最值钱的中国公司。
B站莫名其妙的超过了爱优腾,后三者准备的“超级IP”“头部作品”被前者的PUGC打得落花流水。国产二次元游戏从2016年打开局面,到产生《明日方舟》《原神》这样的原创大作,只用了3-4年时间。泡泡玛特从一家在购物中心里通过自动售货机赚钱的公司,到千亿估值的独角兽,也就用了5年多。元气森林、钟薛高……这些新国货快消品的崛起,在一瞬间就完成了,甚至没给人留下学习的时间。整个世界都在变化,但是中国变化的尤其快。“世代更替”在发达国家或许要花二三十年,但是在中国只用三到五年。就拿过去十年来说,中国的PC互联网红利才走到一半,移动互联网红利又出现了移动互联网红利尚未耗尽,回归线下的“新零售”“新消费”又被炒热了。因为风口变的太频繁,风速又太快,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保持呼吸就很不容易了,谁还有时间去判断风向?
与互联网和IT圈比起来,投资圈已经算幸运了——前者流行着35岁失业,年龄往往变成负资产后者至少没有35岁失业的普遍现象,50岁左右的管理层大有人在。不过,投资圈的内卷化也很严重,因为好的资源、好的岗位都被分完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又在不停地挤进这个行业。想在投资机构高管的位置上退休,不是容易的事情这就足以构成焦虑。
我很早就意识到: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有无数的可能性,能卖力气、能熬夜、能牺牲个人生活,也没有被各种无形的社会关系绑住。而中年人,这一切都没有,失去社会资源就失去了一切。“被时代潮流抛弃”,是他们负担不起的代价,不堪回首的噩梦。
别以为只有一二级市场投资机构里的中年人才有这种焦虑,在互联网大厂做战投的人也一样,甚至到了公司高层也一样。据说某互联网大佬每天晚上要听一小时的网络小说广播,据说另一位互联网大佬每星期要让人教他玩一小时游戏——我求证了一下,好像两件事情都是真的。你可以想象,与他们年龄相仿但是职位低几级的人,又会焦虑到什么地步。
何况,在中国当代特有的社会格局下,中年男人虽然是公司与家庭的顶梁柱,却是比较缺乏自信的:
对自身的消费能力没信心,所以有“中年男人的购买力不如狗”的段子(有趣的是,这个段子是中年男人编的)
对自身的文化品味没信心,所以不敢站在消费者的主观视角去评判内容产品和品牌消费品甚至对自身的专业能力也没信心,尤其多见于投资圈,朝不保夕、日暮途穷的心态很常见,而且很容易传染。当然,在市场上也有一些“对中年人友好”的消费赛道,例如白酒但也只有白酒了。其他的消费细分行业,从游戏到短视频,从美妆到运动装备,从精品咖啡到连锁奶茶,无一例外地对中年投资人不友好。你也可以选择不去碰这些赛道,但代价可能是你无法承受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投资人总要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早早下结论、一窝蜂地冲进去,而不是在场边静观一段时间。凡是在投资机构做过的人就知道,专业投资人其实是没有资格选择“靠边站”的:在二级市场,基民斤斤计较的是季度乃至月度排名,甚至一个星期排名不好就会被万口唾骂在一级市场,如果你投不出去,那就没有管理费可收,下期基金的募集也就无从谈起啦。
一个多月前,我跟一位一级市场投资人聊起现在“新国货”“新消费”行业的高估值乱象,他无奈地叹息道:“大家都知道,投资业绩提成这个东西,从来只有人听说过,很少有人拿到至于管理费,则是大家都拿得到的。我哪怕投几个最贵的、最不靠谱的项目,也比不投项目强。”
上面这位投资人是看透不说透的。更多的投资人则是“看不透”的,尤其多见于二级市场。其实,二级市场的焦虑往往更有影响力,因为它可以向上传导到一级市场。最典型的例子是2019-2020年的MCN概念,本来是在一级市场烂大街、已经被判了死刑、基本无人再投的商业模式,却硬生生被一批A股上市公司给炒活了。正在进行的元宇宙概念也是如此,早在四年前就在一级市场过了热度的VR设备厂商,纷纷再次出马谋求高估值。
无论你是创业者、天使投资人还是中介机构,当你坐在一间宽敞舒适的会议室里,面对一个或一群掌握着大量资源、仪表堂堂、微微皱着眉头的中年投资人时,你应该看得见他们眼中的焦虑,以及他们骨子里的不自信。你应该理解,“错过下一个腾讯/B站/泡泡玛特/元气森林”将是他们的噩梦,而你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恐惧感。
这时候你只需要说:“我们公司是年轻人最喜欢的,Z世代拼命在我们这里消费,反正你们不懂,那就拿钱吧!记住,如果你们现在不投,几年之后就会以十倍的估值哭着喊着要投。”
至于你的公司真能活到几年之后吗?鬼才关心。
欢迎分享转载→ 向中年投资人贩卖焦虑,才是真正的财富密码